信言設計大使資助計劃精選

29. 9. 2021

信言設計大使很高興分享這個夏季的資助計劃精選。從「棚仔建築記錄組」的《三十三間棚仔》系列小誌和展覽,到最近Adam Hudec在盧布爾雅那設計雙年展《塵埃氣囊》獲得展出的研究項目,以及更多精彩的資助計劃。

 

種籽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棚仔建築記錄組」紀錄了棚仔,位於深水埗欽州街小販市場的三十三間舖,一個代表著香港傳統布業獨特一面的自建式棚仔空間特色。由信言設計大使支持的研究項目《Facing Demolition: a documentation of Pang Jai Fabric Bazaar》是一個關於棚仔的建築記錄項目,盡力在建築存在之時, 將棚仔以建築圖紙將空間的比例客觀記下來, 觀察他們建造和使用空間之間的關係, 期望帶來一種新鮮視角。

 

《三十三間棚仔》系列小誌由結構、運作、生活和自然四個方面組成以一系列建築插圖解釋棚仔的架構及物料,並以對當地舖主們的採訪講述場地的運作等。《樹民布衣——原生的深水埗棚仔展覽》,此展覽是《三十三間棚仔》系列小誌的延伸活動,讓大眾體驗和感受研究團隊如何一步步觀察棚仔的生活。透過手稿、畫作、空間標本解構布販們自建的秘密。

圖片由「棚仔建築記錄組」提供

展覽圖片由信言設計大使拍攝

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陸小璇、Ivan Valin以及Susanne Trumpf是香港大學園境建築學部導師及學者,他們的「間隙香港」是一個以香港的「休憩處」為對象的研究項目,紀錄了「休憩處」 (SOA) 這一種以超小尺度著稱、通常躋身於香港「犄角旮旯」之中的獨特公共空間類型。這類間隙空間,與地區層面對公共領域的微型干預,共同組成了香港正規開放空間設施網路中尺度最小的部分。「間隙香港」旨在對香港小型開放空間展開全面調查,挖掘並展望這些被低估的公共領域資產的潛力。

 

正如其名稱一樣,大多數休憩處僅配備了供人「坐下」並「休息」的簡單設施。休憩處並非以主動的方式影響城市的形式結構,而是被見縫插針地塞進城市中那些價值較低的畸形、間隙、裂縫和錯配之地中。同時,與廣場、街道和花園等有著顯著不同的休憩處,難於被歸入常見的公共空間類型。儘管如此,休憩處是香港這座城市中極為獨特的共用空間,並集基礎設施與休閒場地的功能於一身。」

圖片由陸小璇、Ivan Valin以及Susanne Trumpf提供

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b:inural》利用雙耳錄音技術和聲音設計來描述一個空間的特質,空間是龐大而親密,是公開的卻也是私人的。這個以研究為主導向的合作計劃,將表演及建築裝置藝術混和,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形式搭建對話空間,和兩者之間交疊和流淌的領域上實踐,如在方言、音樂、歌劇、語言和建築上,並邀請專業和業餘的粵劇歌手一同合作。這計劃為討論鄉土民間和傳統的文化,亦通過口述、發聲的傳統文化從音樂中的聲像帶來新的影響。

 

隨著研究計劃的音樂會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和研究刊物”發聲建築宣言”在UABB深圳和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發放,研究團隊的探索仍在繼續,在展覽"築聲: 密度為強度”繼續得到體現。是次展覽展出一系列探索聲音藝術與建築裝置之間合作潛力的作品。集合音樂和建築的專業知識,深入了解香港極端建築環境對聲音生態的影響。

 

團隊: 曾慶豪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Giorgio Biancorosso (香港大學音樂系教授及文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會總監); Deborah Waugh (香港大學擊樂團總監); 濱本七夢 (藝術家)。

圖片由Thomas Tsang提供

 

種籽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Adam Hudec的項目《塵埃氣囊》讓我們思考空氣浮塵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帶著這個問題,進一步發掘我們生活中不覺眼的空氣質素。透過用跨學科研究努力去關注研究我們身處環境周圍看不見的空氣條件,及以不同方式去呈現研究結果。通過調查人類活動對無形大氣層物質帶來的影響,團隊旨在重新主張、重建和分享關於改變自然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的共識。團隊已開發了一個簡易便攜同時可循環再用的粉塵捕集器,用於收集及具象化空氣中的粉塵。此項目已於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及盧布爾雅那設計雙年展獲得展出,展現了對人類和非人類世界的研究路徑。

圖片由Adam Hudec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