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信言設計之夜獲獎者 | 榮譽得獎人Elizabeth Diller女士、羅啟妍女士, 並表彰張智強先生

15. 4. 2025

信言設計大使很榮幸地揭曉今年信言設計大使年度大獎的三位獲獎者,其中Diller Scofidio + Renfro的聯合創始人Elizabeth Diller獲頒2025「信言設計大使榮譽貢獻獎」,以表彰她對全球設計、教育和文化,以至公共領域所做出的貢獻。Diller是「未•共研社」2017年「『細小』的威力」和2018年「眾•樂樂園」微型公園計劃的國際工作坊導師,她持續啟發香港、區域內和國際的信言設計大使社群。此外,設計師及歷史學家羅啟妍女士獲頒此殊榮,她領導跨文化傳承,融合東西方文化遺產,並以原創、當代、高度可穿著及實用的方式詮釋;而張智強先生則因其享譽全球的「Domestic Transformer」公寓,面積僅僅32平方米,卻可變身成24種模式,對緊密型生活設計的進行了創新探索。

Elizabeth Diller女士榮獲2025年「信言設計大使榮譽貢獻獎」,由大灣區顧問團成員Eric Schuldenfrei先生頒發,Shideh Shaygan女士代表Diller女士領獎。

「信言設計大使榮譽貢獻獎」得主,Diller Scofidio + Renfro的聯合創始人Elizabeth Diller通過視頻發送了她的感言: "信言設計大使是一個具有公民意識的文化機構,已經成為香港文化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群網絡遍及全球。我在此不僅要接受這項殊榮,慶祝信言設計大使已經取得的成就,更要支持它的持續成長和演變,幫助它推廣新的聲音和實踐,推動討論,繼續挑戰現狀。"

2025 年「信言設計大使榮譽貢獻獎」得主 Elizabeth Diller 透過視訊傳達她的訊息

Elizabeth Diller 是Diller Scofidio + Renfro (DS+R)的創始合夥人。她的跨領域作品曾榮登《時代雜誌》的「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並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在建築領域頒發的首個研究基金。DS+R 透過自我創作的公共空間項目,挑戰建築領域的現狀,建立了自己的特色,之後更擴展至各種規模的建築作品,並著重於文化、教育和公民專案。在波士頓ICA和洛杉磯TheBroad取得成功之後,Diller帶頭構思並設計了The Shed-一個新成立的綜合藝術機構。她還領導了紐約MoMA和倫敦V&A East Storehouse(目前正在施工中)的翻新和擴建工程。在進行建築專案的同時,Diller也持續開發舞台獨立作品、博物館與公共空間的策展與裝置項目,以及印刷與另類媒體作品。最近,她完成了《Architecture, Not Architecture》,這是一本關於工作室跨領域工作的雙冊專著。Diller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教授,以及聯合國城市倡議委員會成員。 Diller是「未•共研社」2017年「『細小』的威力」和2018年「眾•樂樂園」微型公園計劃的國際工作坊導師,她持續啟發香港、區域內和國際的信言設計大使社群。

羅啟妍女士獲由劉今晨(左)和姚嘉珊(右)頒「信言設計大使榮譽貢獻獎」

作為富有想象力的珠寶設計師及歷史學者,羅啟妍擅於融匯東西方文化傳統精髓,活化與美化古代文物小件,將傳統古物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重新闡釋為具高度原創性和使用價值的時尚佩戴飾品。羅女士共編輯了五本具影響力的著作,題材包括中國傢具及民間生活環境以至宋瓷和香港設計文化,從歷史的角度展現藝術、設計與文化的演繹。羅女士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率,她參與並策劃了多項重要藝術及文化展覽,包括:1992年中國藝術家吳冠中於大英博物館的里程碑個人展覽;2012年徐冰在該館的裝置展覽;2001年於紐約華美協進社《古承今襲–中國民間生活方式》展覽;2010年香港在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官方設計展等重要展覽及文化藝術活動。

張智強獲頒2025年「信言設計大使藝術獎」有做只有:潘嗣檉, Alia Al-Senussi, 歐詠詩, 張宇成, 張智強, 姚嘉珊, 劉今晨

張智強鍾情於創作能體現極致的適應性、選擇性和敏感性的轉變式設計,他無疑是當今設計界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張智強於1987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於1994年創辦EDGE。其項目跨越城市,住宅,商業,文化和私人領域,著重空間靈活性,同時重新定義傳統。他致力以創新方式挑戰現代主義與傳統,都市與自然,藝術與實用。屢獲殊榮的代表作包括Domestic Transformer;北京長城公社的《手提箱》;和 ACTS Rednaxela服務式公寓等。他亦以導師身份參與「未•共研社」的「微型公園」計劃,為香港的公共空間重新構想。張智強對空間轉型的持續探索,為區內設計界提供了寶貴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