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對寮屋的理解離不開公共衛生和治理管理兩個面向,寮屋只是一種臨時性被允許存在的城市空間。這種判斷引致公共房屋政策的出現。可是,這種理解所具有局限性,當我們走進新界東北時發現了寮屋的外部和內部是兩種世界-外部是法律限制呈現的面貌;內部見到家庭和產業的延續的傳統精神和自發力量,兩種不同的皮肉被強制合一。
官方對寮屋的理解離不開公共衛生和治理管理兩個面向,寮屋只是一種臨時性被允許存在的城市空間。這種判斷引致公共房屋政策的出現。可是,這種理解所具有局限性,當我們走進新界東北時發現了寮屋的外部和內部是兩種世界-外部是法律限制呈現的面貌;內部見到家庭和產業的延續的傳統精神和自發力量,兩種不同的皮肉被強制合一。
如果我們從空間角度去理解:寮屋一種自建建築-這種空間依靠鄉村、血緣共同體的自發力量呈現的空間。如果從環境角度:自建屋離不開田園、礦產,人的勞動和環境的息息相關;如果從歷史:這正正是香港建築史被遺忘的一塊碎片,這類空間現在正在消失,但卻缺乏深入記錄。
我們記錄之餘,望能將資料保存交還於主人家。同時我們期待這個記錄能為城市帶來一個探討-有機性的自發力量如何能重新組織我們的小社區。
小小的漣漪,慢慢的改變。
曾經的香港,滿佈各種原生村落。人和地的關係密切,房屋依住戶的生活狀態而隨年漸月改變。當時的人因為不同的技術產業而聚居一起: 如農業、礦產、畜牧等。村內的社會結構在長年相互對應、消化矛盾下,建立出個別獨立的秩序型態。
都市發展之下不少村落被拆卸重建,香港的根源漸漸被抹去。「草民軼誌」希望透過觀察僅存的村落日常,重新發現香港是如何一步步被平民製造岀來,與及反思人與土地的連結。
你我也是「草民」,是建構我城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