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將分析並向更廣泛的公眾展示香港日常生活中非凡,但未被充分認識,而主要建於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的本土公共建築,即今天的 MSB。被設想為公共設施的城市節點,包括市場、小吃攤、圖書館和體育設施,它們在物理和概念上體現了世界上最密集和最新自由主義城市之一的公民理想和氣候適應性。由於其中心位置而受到當今發展的威脅,該項目是第一個正式重新審視和展示香港本土日常公共建築的項目之一。
該項目將分析並向更廣泛的公眾展示香港日常生活中非凡,但未被充分認識,而主要建於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的本土公共建築,即今天的 MSB。被設想為公共設施的城市節點,包括市場、小吃攤、圖書館和體育設施,它們在物理和概念上體現了世界上最密集和最新自由主義城市之一的公民理想和氣候適應性。由於其中心位置而受到當今發展的威脅,該項目是第一個正式重新審視和展示香港本土日常公共建築的項目之一。
周穎是一位建築師也是一位城市理論家。她對歷史保護、舊建築重用、紳士化[gentrification]、以及創意城市等專題的研究在2017年出版的著作《Urban Loopholes: Creative Alliances of Spatial Productions in Shanghai's City Center》都有闡述。她一直關注著建築在城市中呈現的公共性,也正在通過藝術空間的發展來分析東亞城市藝術生態的演變。Critical Planning、 Urban China [城市中國]、 LEAP [藝術界]、Art Journal等期刊發表過她的研究,她也參展於Rotterdam和深圳建築雙年展、慕尼黑Haus der Kunst、瑞士建築館等展覽地點。她本科畢業於普林斯頓,碩士於哈佛,博士於瑞士理工,現職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歐暉是一位建築教育工作者與實踐者, 於香港大學任職副教授(實務),並主持構詩建築設計事務所,曾獲選2020年建築實錄設計先鋒。他的研究主力聚焦於探討高密度城市生活、擁擠化、紳士化及社會不公等題目。他是2017年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聯合策展人,他的設計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多個設計展覽展出,包括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PMQ十年百名建築展、「築.自室貳之家−城÷」建築設計展、「築.跡」香港建築展及Agora綠色建築設計展等等。他是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碩士、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建築學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