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季度資助計劃獲選名單 | 信言設計大使10月季度主題資助計劃「Transforming Boundaries」現已接受報名

3. 7. 2025

自2014年成立以來,信言設計大使已為個人設計師、策展人、團體以及非營利組織提供支持,透過種籽資助計劃與專題資助計劃支持了超過210個研究計畫。為了持續宣揚設計在面對瞬息萬變的迫切議題時所扮演的正面角色,信言設計大使很高興宣佈 2025 年的主題為Transforming Boundaries,即將於 2025 年10 月 20 日舉行的獎助金申請週期中,接受「種籽資助計劃」和「專題資助計劃」的申請,範圍觸及各大設計領域,包括但不限於平面視覺、媒體、穿戴產品科技,建築及生活空間,以及針對本地及地區間設計文獻庫的研究。請於 2025 年 10月 20 日前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與提案!我們也很高興宣佈 2025 年 4 月資助週期的成功申請人,當中包括都市文化、材料升級再造和建築研究等研究主題。

 

信言設計大使為獨立設計師、策展人、創作單位和非牟利團體提供與各種設計學科相關的項目和活動的資助。本資助計劃的申請內容,需與香港和大灣區相關。大灣區範圍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本會旨於推動及資助具創意、新思維的設計研究方案/計劃,範圍觸及各大設計領域,包括平面視覺、媒體、穿戴產品科技,建築及生活空間。積極擴闊創意設計和研究發展富意義的計劃項目。這些項目應證明研究主題的原創性、關鍵性和迫切性,並包括但不限於:展覽、研究項目和創意裝置,以進一步提倡設計在香港和大灣區的積極作用。

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旨於培育實驗、創新和分享文化。有志開創關於社會、教育、經濟、環境生態等項目議題,意念對社區發展有重大影響。種籽資助計劃亦同時適用於計劃正進行的人士申請,為其提供資金協助完成項目。信言設計大使誠意邀請香港及周邊地區的業界人士提交申請書,我們樂意撥款資助任何有意於海外開設展覽活動、國際研討會議、海外藝術 / 創意 / 設計雙年展的參加項目,包括展出與香港及大灣區有關的設計模型、發表研究論文或任何形式的建築、平面視覺、工業產品或嶄新領域的設計項目,以促進香港和大灣區的公共領域和知識交流。

 

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計劃旨於大灣區的跨界別計劃。過往取得資助的項目均有廣大受眾,並於在國際間備受認可的展覽或雙年展中展出。計劃推動香港 / 中國地區創意單位的海外交流,促進業界與國際文化機構合作的機會,特別是對於香港及大灣區的當代文獻研究,希望鼓勵業界專注發展、交流、建立新知識及設計價值的獨特定位,進行深度研究並得出更具爭議性的結果。我們也鼓勵申請人提交具關鍵性和創造性的持續研究提案,使因設計而公眾收益。

20254月季度資助計劃獲選名單:

“Conversations with Architects: Recording Oral Histories of Our Generation of Architects” - Lai Shun Lam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與文物保育諮詢委員會(H&CC)出版,是一本有關香港建築師的文獻及刊物。透過討論數十年來建築的變遷,本項目引發對香港建築與社會變遷之間關係的反思。這本口述歷史集將為後代作記錄,並為跨世代的建築專業提供另一種多元化的觀點。

 

「東涌,游根」- Stephanie Kwong, Silvia Tse and Christy Leung

項目是一個社區參與計劃,記錄了1950至90年代的東涌海陸網絡。作為北大嶼山的中途站,東涌以邊緣農地和漁業為生,其山谷、沿岸土壤和遮蔽水域維持了獨特的綜合陸海網絡。直至1990年代,機場發展將其景觀都市化。本項目旨在保存逐漸丟失的農業記憶和農業網絡,並尊重其社會福利遺產,同時在城市轉型中,為未來做好準備,建立新的農業網絡。

 

「線織世界」- Rui An Ho

該研究計畫是探索珠江三角洲地區與長江三角洲地區紡織業的百年歷史。這項跨學科的研究著重於兩地之間勞動力、技術與資本之間的轉變關係,探討中國的工業資本主義及其後來的轉移。本項目將紡織品確立為研究兩河三角洲地區相關但截然不同的視覺文化,並擴展「紡織品研究」的視野,從日常服裝的研究擴展至紡織品在各種媒體上的呈現,以及其對城市建築環境的影響。

 

“Hong Kong Ghost Signs Book: Summoning Characters from our City's Past” - Ben Marans and Billy Potts

項目是一份記錄和保存香港鬼牌文化遺產的出版物。在之前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中研究、導覽、展覽和即將推出的互動網站應用程式的基礎上,該項目將與石漢瑞一起合作,作為香港設計師世代之間對本地視覺文化的有意義的交流。透過招牌製作人、店主和社區歷史學家的口述歷史和傳記,這本書向中國書法文字和本地招牌繪畫工藝致敬,同時也是香港集體回憶的容器,提醒人們它們在城市文化遺產中的重要性。

 

“Island Catalogue Publication: Together with All” -鄧智俊

項目是一份研究刊物,內容包括香港 260 多個島嶼的空間分析和地理資訊。該項目是在之前的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香港島嶼」研究基礎上的擴展。透過展示地圖集的資料,以及與島嶼有關的個人故事,這項研究可作為對我們城市經驗的反思。這本書將成為公眾對香港島嶼的入門指南,讓他們探索並加深對香港島嶼的認識,並透過設計、生態和經驗分享,將人與人連繫起來。

 

ZINE YO! Fest 2025 - Forrest Lau

該項目是為期一個月關於本地出版、印刷藝術和 DIY文化的活動,其中包括 zine 市集、展覽、工作坊、講座和一個虛擬 zine 派對,為香港、大灣區和東南亞的不同創作者和藝術家經營的活動提供一個重要平台。工作坊包括立體印刷、書籍裝訂和 zine 製作。活動也包括與zine製作人的專題討論,以及一個創新的虛擬zine派對,讓全球創作者在數位博覽會上建立聯繫。本計畫透過支持新興團體、獨立創作者和藝術家經營的出版計畫,擴大邊緣化的聲音和另類敘事。

 

「蠔未來:多元視角下珠江三角洲蠔遺產檔案建構」-王婷及田夢曉

珠江三角洲對蠔文化的認知長期局限于其食用價值,忽視「蠔」作為多功能資源在建築、材料及生態修復領域的多用應用,使蠔文化遺產傳承面臨危機。研究首次系統性探索蠔在可持續設計中的創新應用,通過建檔珠江三角洲蠔殼屋遺產、貝灰窯遺址以及蠔礁修復創新實驗案例,以物質形態為切入點,重構蠔文化內涵。 互動電子檔案平台的構建將推動跨學科對話,為大灣區蠔資源治理提供新範式。

 

“Wall-Fill Island Project” - Jze Yi Kuo,

該項目是一個牆壁裝置,將香港長洲的精選廢物材料存檔。這個與當地社區合作的設計教育計劃,透過一系列工作坊,提高公眾對減少廢物的意識。在長洲的自然保育地帶,將兩至三種不同類型的廢物轉化為牆壁結構,旨在讓社區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從而改善當地環境。

 

“Revisiting Choi Hung Estate: Looking back for the Future” - Don Hong, Martin Lau, Christine Lee and Sarah Chan

該展覽透過不同持份者的貢獻,探討彩虹邨的歷史意義。彩虹邨是香港首個獨立屋邨,於1962年至1964年間落成,但在2028年至2029年期間面對重建。透過展示照片和影像裝置、檔案資料、設計記錄的綜合歷史發現、口述歷史和當地居民訪問,以及在互動休息空間的公開參與。展覽揭示了跨世代建築與人們福祉之間的聯繫,並探討彩虹邨作為香港建築和視覺文化的象徵,如何反映並繼續推動香港的活力。

 

Forest for All- Lily Zhang and Wataru Shinji

該項目旨在修復和恢復香港道風山被人類活動破壞的退化山頂生態系統,恢復受破壞山頭的生物多樣性,並讓香港人透過學習和愛護我們的共同環境,與大自然建立聯繫。透過這個長期環境教育活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共融社區項目,參與者有機會種植樹木,為後代貢獻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Scaffolds and Memory: Bamboo and the Disappearing City” - Raffaella Endrizzi

該項目透過攝影和口述歷史來探索與記錄香港竹棚建築和文化意義。這個文化保存項目捕捉了竹棚架的視覺和文化遺產。這些敘述提供了對傳統做法的持續性挑戰的關鍵性洞察。本項目的一部分是即將出版的書籍,與香港大學Ying Zhou教授和Guillaume Othenin-Girard教授合作,為社區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竹棚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