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信言設計之夜獲獎者 | 榮譽得獎人張永和教授、魯力佳女士, 並表彰嚴迅奇博士

10. 4. 2024

我們很榮幸在今年的盛會上授予張永和教授魯力佳女士「信言設計大使榮譽貢獻獎」,以表彰他們對於當代建築設計及教學研究發展的卓越貢獻,而這正是我們信言設計大使倡導設計過程的積極價值這個使命的一部分。他們作為事業及人生夥伴的合作精神可以持續影響啟發我們的設計社群,繼續攜手探索創新,在信言設計大使的下一個十年裡支持香港及大灣區的設計研究、學術發展、跨文化交流及公共項目的發展。2024信言設計大使榮譽貢獻獎由石漢瑞博士(2021年信言設計大使傳承創新獎得主)和他的妻子Margaret Steiner頒發給了張永和教授魯力佳女士,獎杯由AE Folio設計。

 

「我們非常榮幸獲頒信言設計大使的獎,並對信言設計大使對我們的信任表示衷心感謝。非常建築工作室三十年來一直堅持下去的,其實是對設計,特別是對建築的信仰,這種信仰不斷提醒我們,在人類歷史上的艱難時刻,我們必須保持樂觀。我們今天所經歷的。我們相信設計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然而同時,像我們這樣的獨立設計實踐仍然脆弱,迫切需要支持和鼓勵。幸運的是,我們獲得了久負盛名的設計信託獎的鼓勵。非常感謝。張永和教授魯力佳女士 (2024年1月)

魯力佳女士授予信言設計大使榮譽貢獻獎 2024

張永和教授曾在中國和美國求學。自1992年起開始在中國實踐。1993年在美國與魯力佳創立非常建築。他曾榮獲許多獎項,如200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2006年獲美國藝術與文學院的學院建築獎等。他曾在美國和中國的多所建築學校任教,2005-2010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系主任。2011-2017年擔任普立茲克建築獎評選委員會評審。

魯力佳女士畢業於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系,並在美國萊斯大學建築學院取得建築碩士學位。曾於1984至89年擔任《建築師》雜誌編輯。1993在美國與張永和創立非常建築並回國實踐。

張永和教授和魯力佳女士在信言設計之夜2024發表獲獎感言。
張永和教授和魯力佳女士的職業生涯亮點,圖片由獲獎者提供

值此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的信言設計之夜2024之際,信言設計大使榮幸分享 著名設計師和建筑師、香港本地人士嚴迅奇博士也獲得了由劉今晨先生(董事會主席/聯合主席)、姚嘉珊女士(聯合創辦人/主策展人,聯合主席)頒發的2024信言設計大使傳承創新獎,以表彰他在該地區的重要建筑設計貢獻,包括他擔任西九文化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席建筑師的角色。

劉今晨先生(董事會主席/聯合主席)、姚嘉珊女士(聯合創辦人/主策展人,聯合主席)向嚴迅奇博士授予信言設計大使傳承創新獎2024

嚴迅奇博士自幼在香港受教育,現為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主持。早於1983年,他參賽的巴黎巴士底歌劇院國際競賽方案,首次獲得國際認可的一等獎。自此他的作品在香港及海外經常獲獎,包括亞州建築師協會金獎、Kenneth F. Brown Award、芝加哥Athenaeum Architectural Awards、世界建築節 (WAF) 項目獎、ULI Global Award、German Design Council Iconic Award以及 the Plan Award。嚴迅奇多次獲邀為海內外各種論壇和學術會議為主講嘉賓,包括出席2014年WAF、2021年UIA Congress主題演講。更在2013年德國柏林Aedes Architecture Forum 舉辦個人展覽。他已出版四本作品集,從2003年《The City in Architecture》至2013年 《Reconnecting Cultures》 。最新一本《Learning from Hong Kong?》於2024年底出版。

嚴迅奇博士在信言設計之夜2024發表獲獎感言
嚴迅奇博士的職業生涯亮點,圖片由獲獎者提供.
由嚴迅奇博士設計的香港故宮博物館,圖片由獲獎者提供.

五對創意搭檔,Azusa MurakamiAlexander Groves梁志和黃志恆邁克爾‧楊曾首彥Julie ProginJesse Mc Lin彭展華麥憬淮被宣布為2024信言設計大使藝術雙人獎的得獎者。在Azusa MurakamiAlexander Groves的新作品《New Spring》特別版前,張永和教授魯力佳女士嚴迅奇博士和姚嘉珊女士為五對獲獎者頒發獎杯。

Studio Swine 是由 Azusa Murakami(日本)及Alexander Groves(英國)創立的實驗設計工作室。Studio Swine的影片曾獲得坎城等國際電影節的獎項。他們的作品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亦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和香港M+博物館收錄。他們在2020年創立了A.A.Murakami,其沉浸式裝置“Ephermal Tech”系列融合科學和藝術為一體——一種將科技與空靈材料或物質狀態結合的作品,並可以調動所有感官來創造非自然現象。他們亦以導師參與「未.共研社」2019項目。

梁志和黄志恆自1992年開始合作,於1996年在香港創立 Para Site 藝術空間。兩人在199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從1999年到2000年,他們參加了在紐約的駐場項目,並首演了他們展出最廣泛的項目《City Cookie》。在展覽與教學之外,黄志恆作為顧問的身份參與了「未.共研社」2017和2018的項目,並成功申請種籽資質計劃開展研究《香港自建社區》。

Michael Young曾首彥在「未.共研社」2019項目中的配搭成為導師和學員組合。曾首彥也參加了「 未.共研社」砵蘭街微型公園設計師團隊。Michael Young是Michael Young Studio的創辦人及創作總監,旨在提供獨特設計而高品質的設計,服務的市場範圍非常廣泛——從室內設計到科技設計。曾首彥於2021年創立了手工蠟燭和香水品牌BeCandle,專注於使用天然材料開發和生產高品質香料餐品。自2019年,兩位持續合作。

瑞士設計師 Julie Progin 和美國藝術家 Jesse McLin,2012年在香港和景德鎮創立他們的創意工作室Julie & Jesse。工作室依實驗陶瓷研究為主,作品跨域設計、工藝和藝術的範疇。Julie & Jesse作為設計學員的身份參與了「未.共研社」2019和2022的項目。二人組體現了對材料的研究,並以細緻的製作技術講概念和情感敘事聯繫。Julie & Jesse的作品曾於M+、設計互聯、米蘭三年展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內展出。

彭展華帶領的香港粗獷建築研究團隊與攝影師麥憬淮合作開展研究出版物和展覽項目《知與未知-香港粗獷建築檔案》,分別於2020年和2022年獲得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和專題資助計劃的支持。香港粗獷建築研究團隊的研究和攝影計劃描繪了香港粗獷建築的歷史和美學以及背後的歷史。他們於2023年出版了《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彭展華也以設計師學員身份參與了「未.共研社」2022的項目,他們的作品也獲得 2022年 Dezeen大獎年度建築攝影作品。

五對創意搭檔,Azusa Murakami和Alexander Groves、梁志和和黃志恆、邁克爾‧楊和曾首彥、Julie Progin和Jesse Mc Lin、彭展華和麥憬淮授予信言設計大使雙人藝術獎2024
2024籌款委員會與得獎者張永和教授、魯力佳女士、嚴迅奇博士和創意合作夥伴鄧愛嘉和Christopher 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