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彭展華的出版物《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於2023年香港書展發佈,《知與未知-香港粗獷建築檔案》展覽已於八月在合舍展出。
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彭展華的出版物《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於2023年香港書展發佈,《知與未知-香港粗獷建築檔案》展覽已於八月在合舍展出。
基於自2020年開始針對香港粗獷建築的研究, 本書介紹的20組香港粗獷建築及12位建築師的故事,展現出緊貼世界潮流的觸覺。前衛的設計,令本土的城市風景增添國際化的色彩,同時反映當時的人文風景:樸實無華,追求基本生活的精神。1960至1980年代為香港戰後經濟起飛的年代,開始與世界脈搏同步呼吸。該書展現的案例聚焦粗獷主義(Brutalism)所提倡的「As Found」概念:追求真實的材料運用,如實地設計當下現況,讓建築呈現最客觀的現實。長達三年的研究試圖填補歷史空白,打開討論,向本地及國際社群展現香港粗獷建築不為人知的一面。
本次展覽偏向重現當年的第一身視角,透過八十多件檔案遺存,帶各位回到六、七十年代的建築現場,近鏡觀察前人如何建築,又為何粗獷。這批檔案包括了當年的建築圖則、設計手稿、老照片、書籍及建築師工作室中的作品簡介文件等。由原真檔案資料而產生對香港粗獷建築的論述與評價,相對客觀且有據所依。基於其2021年的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展覽以及該團隊持續三年的研究,本次展覽為香港粗獷建築重新拾回它的舞台,並繼續講述其背後的故事。
該團隊收集了圍繞香港粗獷建築代表建築師司徒惠、潘衍壽、潘祖堯及林杉的文獻資料。包括了當年的建築圖則、設計手稿、老照片、書籍及建築師工作室中的作品簡介文件在內的檔案文件通過第一身視角講述了六、七十年代的建築現場的設計探索。除關於四人的檔案資料外,展出的還包括出版,有社會性的,也有建築類的,令時空背景有清晰完整的畫面。
通過田野考察、纪實攝影、文獻閱讀、檔案搜索、重製圖則模型及交流對談,揭示粗建築的豐富歷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神託會培敦中學的建築比例模型,校方保存超過半世紀,狀態良好,模型也曾刊登於`1972年3月號 Asian Architect & Builder 雜誌。基於這些材料,該展覽通過第一身敘述帶領觀眾近鏡觀察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前人如何建築,又為何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