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設計大使 2021 遺產創新獎得主石漢瑞博士及歐陽英女士分享了他於 1986 年設計的香港漁船郵票的設計過程和草圖,透過平面設計展現出他對香港漁業和生態的研究。石漢瑞博士說:「漁業是香港早期身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郵票設計是城市身份認同的強大溝通媒介。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這個項目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信言設計大使藝術獎 2025 榮譽得主張智強以草圖分享他的人生和職業生涯:「素描幾乎是我的一切。我在1987年畢業,那時候我記得是由繪圖到電腦的過渡時期,所以任何人只要會電腦繪圖,那麼你自然就會得到一些優勢。我處於那個時代,但我的一生和職業生涯幾乎都是自己畫草圖。草圖的優點在於它可以高效率地進行,你可以在 3 分鐘內完成即時草圖,呈現腦中願景」。
信言設計大使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香港著名建築師及藝術家馮永基分享了這兩幅數十年前的香港圖畫:「這是我的第一幅作品,在 1962 年被刊登在報紙上,當時大會堂剛剛開幕,我才十歲。這是我第一幅香港的圖畫。這是 1988 年畫的另一幅效果圖,也就是中國銀行大廈落成的前一年」。馮永基還展示了他從香港、廈門到區內不同規模的建築項目的手繪效果圖,以展示他表現建築環境和城市變化的特殊方式,以及草圖如何為他呈現香港轉變的精神。
與信言設計大使研究團隊合作,為「未•信言節2025」製作特別的赤柱區插圖地圖的藝術家貓珊闡述了她的素描和插圖繪畫旅程,觀察、記錄和反思香港城市面貌的轉變:「我每天都繪畫,這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我收集街上看到的東西,對收集有一點著迷,旅行時我就把所有東西都畫下來。我開始畫這樣的地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我覺得香港變化得太快了,有很多區域,即使是在這裡長大的人也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之前我在保育辦公室工作時,我們會修復香港的舊建築,我們會研究建築和整個地區的歷史,去撿拾任何可以找到的原始資料,這讓我開始畫香港的地圖」。
信言設計大使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設計師學員吳燕玲也分享了她的創作過程,透過紡織材料的「草圖速寫」來探索不同的設計可能性;接著是信言設計大使設計師學員Julie Progin & Jesse Mc Lin,他們分享了工作室的材料原型作品檔案,作為啟發未來創作的方法。
為回應美利樓「未•信言節2025」的策展主題「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主策展人姚嘉珊主持與特別回應者嚴迅奇及何培斌的對談。 嚴迅奇在回顧參加者的分享時表示:「我很高興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圖像都不是電腦製作的。我看到了現實的手繪草圖、手繪樣板和手繪作品。我開始認識這些人,閱讀他們的方式和靈魂。如果你看Le Corbusier,他的繪圖和草圖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個性。如果你看他為城市、高塔、高速公路、城市總體規劃所繪製的手繪草圖,你會發現他對未來城市的願景是枯燥、嚇人且近乎粗獷的。但再看看他的素描、色彩書、繪畫草圖,你會看到美麗的形狀與空間。從草圖和繪畫中可以看出一種雙重性」。嚴迅奇也讚賞 Island Works 的作品從數位掃描到手繪草圖的雙重性,以了解香港的島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