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至6月18日,「未•信言節: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在赤柱廣場美利樓舉辦16場公眾活動與社區導賞團,進一步深入赤柱非凡的沿海地區,與當地文化遺產與集體回憶接觸,同時推測材料創新、當代文化研究與都市轉型的未來,啟發與聚集社區合作。
與信言設計大使資助計劃成功申請團隊《打開香港》合作,在「未•信言節」中舉辦9個小規模的社區導賞團,帶領參加者穿過歷史悠久的美利樓,到赤柱社區、聖士提反書院及馬坑邨,探索該區豐富的歷史及自然環境:
2025年3月29日至6月18日,「未•信言節: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在赤柱廣場美利樓舉辦16場公眾活動與社區導賞團,進一步深入赤柱非凡的沿海地區,與當地文化遺產與集體回憶接觸,同時推測材料創新、當代文化研究與都市轉型的未來,啟發與聚集社區合作。
與信言設計大使資助計劃成功申請團隊《打開香港》合作,在「未•信言節」中舉辦9個小規模的社區導賞團,帶領參加者穿過歷史悠久的美利樓,到赤柱社區、聖士提反書院及馬坑邨,探索該區豐富的歷史及自然環境:
由《打開香港》統籌委員會成員及 M+/Design Trust 研究員黃宇軒帶領的「赤柱鄰里導賞團」,揭開了美學、建築和被忽略空間的面紗,同時發掘赤柱周邊環境的隱藏之美。
「聖士提反書院導賞團 」由《打開香港》統籌委員會成員麥憬淮、信言設計大使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黎雋維及校友、藝術家貓珊帶領參加者探索校園內不為人知的粗獷主義建築故事。
「馬坑邨導賞團」將由信言設計大使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Rico Samuel Diedering帶領,重點介紹馬坑邨的建築及景觀設計。
「未•信言節2025: The Art of Transformation」與超過60位設計師、藝術家、建築師及策展人於赤柱廣場美利樓合作。在為期三個月的活動中,六個精心策劃的公眾工作坊透過分享講座、工作坊和導賞團,探討當代文化、城市轉型、物質生態、連繫香港 263 個島嶼的海洋連繫。
由朱珮瑿主持的《闖入聖殿》信言設計大使專題獎助新書發佈會暨設計分享會於 2025 年 4 月 4 日(星期五)舉行。該對話活動邀請陳麗同、陳沁昕、徐僖鮮、黃詠欣、黃志恆及周穎進行對話,姚嘉珊將作為對談嘉賓出席。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計劃研究項目《闖入聖殿》是為配合2022 年5 月19 日至31 日在香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F 倉舉行的展覽而出版。本書涵蓋現有和全新委約創作的藝術與設計作品,以及相關研究和參考材料。該項目、出版物及相應活動,都深入研究生於1980 年代乃至1990 年代初的一代中國女性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的作品,並探尋時代背景、當前的發展與創新,以及都市主義、永續發展和建築環境給她們的創作帶來的壓力。總而言之,《闖入聖殿》也是旨在打破常常橫亙於這些女性從業者的研究和職業成就之路的藩籬。 本書收錄了策展人朱珮瑿的專文、客席作家Jennifer Higgie的全新委約撰文,以及其他文章與展覽及檔案資料。
專題分享工作坊「從香港鬼牌看城市轉型」,由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 Billy Pottes 分享他們的專案「香港鬼牌」。在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計劃的支持下,「香港鬼牌」紀錄了香港各處褪色的舊招牌,藉此關注香港的城市設計遺產。透過這個獨特的都市考古學視角,由 Billy Potts 和 Ben Marans 領導的「香港鬼牌」團隊研究這些遺跡,向這個不斷變化的城市致敬,在這個城市裡,書法家和招牌安裝師留下了他們獨特的印記。Billy 將以今日赤柱的文物為主題,講述「香港鬼牌」,這些文物不論在時間、空間或兩者的背景下都可以找到,突顯個人記憶和微觀歷史,利用單獨的人、地點、物件或事件,為香港的轉變打開一扇更廣闊的窗。
由姚嘉珊(信言設計大使聯合創辦人、主策展人/執行總監)主持的小組分享工作坊,亦邀請到Diana Pang(設計研究分析師)分享她對香港地名的研究,特別回應者包括John Carroll教授(香港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作者)及潘律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Aestheticizing Public Space: Street Visual Politics in East Asian Cities》作者)。
5月10日的「島嶼 x 街渡」工作坊及5月17日由島嶼研究網絡(香港)的梁寶珊博士主持的「不止在端午:龍舟繪本故事及創意設計工作坊」,探討香港豐富的島嶼文化。團隊分享了對香港的新觀點、對街渡渡輪網絡的研究,以及與這個系統互相連接的島嶼和島民網絡。工作坊與插畫家温柏萱合作,探討香港端午節的歷史故事和文化,並舉辦一個適合一家大小參與的兒童工作坊,在香港地圖上創作他們自己的龍舟和賽船場景。
登山與陶藝製作工作坊「你的島嶼:製作陶瓷文人石」於2025 年 5 月 23 日 (星期五),由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計劃成功申請人梁康勤帶領,用陶瓷製作文人石。「你的島嶼:製作陶瓷文人石」将工艺与自然完美融合。参与者使用在香港本地粘土和在赤柱犀牛石特别行山徑中发现的岩石,亲手雕塑了自己的石头。这种体验式学习方法不仅激发了参与者的创造力,还加深了他们与赤柱当地环境的联系。
由 We+ 帶領的工作坊及分享講座,探索了被丟棄的非食用 ITA NORI(海苔片)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潛力。參加者利用海藻片製作立體物件,並了解使用源自日本傳統手工造紙技術的 ITA NORI 歷史。工作坊的靈感來自「Less、Light、Local」的概念,透過傳統工藝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重新想像廢棄材料。透過親手製作海藻這種材料,參加者深入瞭解了文化遺產與創新思維如何結合,為原本注定要丟棄的材料賦予新生命。製作工作坊結束後,We+ 的Hokuto Ando進行了分享工作坊,並由姚嘉珊主持與特別回應者 Yannick Lenormand(Foresight Leader, Arup University)及「未·信言節」參與設計師翟凱怡(Editecture創辦合伙人)進行討論。
「未 • 信言節2025」閉幕活動「DESIGN TRUST SKETCHALOGUES」於6月18日舉辦,邀請石漢瑞與歐陽英、張智強、馮永基、吳燕玲、Julie Progin 和 Jesse Mc Lin、貓珊、 Chi Chun Tang 透過各種形式和媒介的草圖分享他們的創作過程,並與主策展人姚嘉珊,特別回應嘉賓、2024 年信言設計大使遺產創新獎得主、世界知名香港建築師嚴迅奇,以及 2019 年「未•共研社」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建築遺產保護與管理主席何培斌教授進行對話。從隨手速寫、材料原型測試,到數位掃描與投影,透過草圖進行的思考與創作過程超越了世代、材料與技術的界限,持續激發並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未 • 信言節2025」與專業及機構組織合辦導賞團及工作坊,包括6月7日由姚嘉珊為哥倫比亞大學香港校友會帶領的「未 • 信言節2025」特別導賞團,以及6月14日香港工會聯合會轄下的媽媽之家。「未 • 信言節2025」於6月14日與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分會、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及香港城市設計學會合辦「Exceptional Transformations of Built Heritage and Collective Memory」導賞團及分享座談會。座談會由姚嘉珊主持,參與藝術家及建築師林偉而 (CL3 董事總經理) 及文物研究顧問吳韻怡 (Revival Heritage Consultants 總監) 與 AIA 香港會長何力輝、AOS Architecture 總監陳翠兒及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主席胡燦森作回應。此外,林偉而與 Katerin Theys 合作的特別可穿戴藝術作品亦於會上展示,並由設計師藝術家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