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研究 「By Us for Us: Future Proof Narratives of a Third Housing for Hong Kong」Guillaume Othenin-Girard 和 Kent Mundle 研究戰後在土瓜灣發展的合作住宅,以及該類型住宅對城市的潛在潛力。該項目在香港展覽中分三個部分展開。首先,項目團隊舉辦了「第三種房屋模式」論壇,四位國際參與者包括: James Binning (Assemble / Ecological Land Cooperative, UK)、Carles Baiges Camprubi (Lacol, Barcelona)、Flavien Menu (Wald, Paris) 及 Sebastian Oswald (Kalkbreite Cooperative, Zurich)。論壇的目的是向世界各地徵集「第三居所」的模式,然後就香港的潛在模式開展建設性的工作坊。其次,為了支持論壇,在展覽的檔案庫中,有「By Us For Us」計劃的兩個主要成果:地圖集,這是一份有關香港「第三居所」模式的歷史和潛在未來的文件,以及三幅印在瓷磚上的繪圖,為論壇成果的空間化提供了一個平台。第三,為了支持論壇以及香港展覽的其他類似活動,By Us For Us 團隊與信言設計大使資助的機構 Beau Architects 合作,在香港館的主庭院中發起了 「Staging the Archive」,一個竹制的舞台基礎設施。
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項目「Estate Centres, Postwar Public Amenities in Hong Kong Public Housing」Jeffrey Cheng 和 Kris Provoost展示了他們對香港沙田區博康邨公共設施的研究。透過照片、模型製作和繪畫,他們揭示了在博康邨的桶狀拱形屋頂下,如何提升日常空間的質量。是次展覽是一項持續多年的香港公共房屋公共設施研究計劃的一部分,該研究計劃的最終成果是一本即將出版的書籍。
信言設計大使專題資助研究項目「Social Condenser Extraordinaire: Hong Kong’s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s 」Ying Zhou 和Fai Au分析並向更廣泛的公眾展示香港非凡的但未被充分認識的本土日常公共建築-市政服務大樓,主要建於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市政服務大樓被視為市區公共設施的樞紐,包括街市、小食檔、圖書館和體育設施,它們在實體和概念上都體現了公民理想,以及適應世界上最密集城市之一的特性。由於它們位於市中心,如今正受到發展的威脅,本項目是首批正式重新審視和展示香港本土日常公共建築的項目之一。
信言設計大使種籽資助研究「Photovoltaic Hybrids: Hong Kong’s Experiment on Climate-Responsive Architecture」由布詠詩及姚君憲領導,展示了他們對「光電混合體」的設計研究。其功能就像樹木一樣,在收集太陽能的同時提供必要的陰涼和遮蔽。這種方法可將傳統屋頂轉換為氣候響應型建築,同時增強韌性與可持續性。混合系統代表的不僅僅是基礎建設,它們體現了從缺乏到豐富思維的根本性轉變,為理解能源生產、食品安全和社區參與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新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