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成員 – Design Trust Futures Studio

計劃成員

主策展人及導師

張智強

張智強

香港導師

張智強是當今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領域裡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鍾情於能體現極致的適應性和敏感性的轉變式設計,作品著重空間的靈活性以及藝術與實用性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香港狹小的公寓環境中成長,激發他對如何將擠迫空間改造為最便利及有效率抱有持久的好奇心。自 1994 年他創辦 EDGE 公司以來,創作了無數著名作品,包括長城腳下的公社「箱宅」、獲意大利 ALESSI 邀請參與Tea-set & Coffee Tower 設計元素之「功夫」茶具,以及童年居所亦即他現在居住的「Domestic Transformer 」。

黃炳培

黃炳培

香港導師

黃炳培(又一山人)之藝術、設計、攝影及廣告作品屢獲國際獎項達六百多項,其藝術及設計作品過百次於香港、海外展出。

以「紅白藍」系列作品積極推動「正面香港」精神,2005 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作品獲多間國際藝術館永久收藏,包括香港西九M+ 及倫敦 V&A museum。曾獲2011 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年度最佳藝術家獎 (視覺藝術)大獎及香港藝術館頒發之香港當代藝術獎 2012。

Elizabeth Diller

Elizabeth Diller

工作坊國際導師

Elizabeth Diller為Diller Scofidio + Renfro (DS+R)合伙創辦人。DS+R為一間跨界設計工作室,遊走於建築、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之間,國際項目包括由舊基建活化改造的高線公園林肯表演藝術中心重建計劃等。工作室的近年項目包括紐約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 Education Center及洛杉磯博物館The Broad等,正在進行的項目包括即將完工的紐約項目The Shed、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擴建翻新工作、中國天津茱莉亞學院、里約熱內盧Museum of Image & Sound,以及莫斯科Zaryadye Park等。Elizabeth為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得主,是建築界裡首為獲頒此殊榮的業界人士。她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建築)。

 

Photo by Abe Morell, courtesy of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Richard Hassell

Richard Hassell

工作坊國際導師

Richard Hassell 為新加坡建築及設計公司 WOHA 的公司創辦董事。他在 1989 年於西澳洲大學畢業,並於 2002 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建築碩士學位。他曾在世界各地的大學講學,並在悉尼科技大學和西澳大學擔任兼職教授。收到由WOHA 建築獎包括 2007 阿迦汗建築獎、2010 國際高層建築獎、2011 RIBA 路貝金獎及於 2009,2010 和 2016 年世界建築節獎中五個不同類別中獲獎。WOHA 項目更被列入四本建築專題刊物。

在 2016 出版的《Garden City Mega City》中,總括了WOHA 的設計成為了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紀建築與都市參考模式。德國建築博物館在 2011 年 12 月及 2012 至 13 年更以《會呼吸的建築》為展覽專題,展示 WOHA 的作品。於 2016 年 3 至 9 月,WOHA 於紐約摩天大廈博物館策展了《Garden City Mega City》展覽。該展覽其後分別在 2017 年 3 至 4 月的墨西哥國際建築節及 2018 年 2 至 4 月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中央圖書館展出。

Mimi Hoang

Mimi Hoang

國際導師

Mimi Hoang(AIA)為 nARCHITECTS 主設計師,並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及保育研究院擔任兼任助理教授。她與合伙人 Eric Bunge 共同創立 nARCHITECTS,致力通過以概念推動、涉及社區參與並應用創新科技的作品,解決建築的當代問題。

nARCHITECTS 歷年獲頒的獎項包括: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建築類別獎、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 Andrew J. Thomson Award for Pioneering in Housing、多項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獎項、聯合紐約建築聯盟 Emerging Voices,以及 Canadian Professional Rome Prize。Mimi分別於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取得建築理學學士及建築學碩士。

Sam Jacob

Sam Jacob

國際導師

Sam Jacob 為建築設計事務所 Sam Jacob Studio 的主設計師。成立 Sam Jacob Studio 之前,Sam 為 FAT Architecture 的創辦總監,處理過多項國際知名的項目,包括卡迪夫 BBC Drama Production Village、鹿特丹 Heerlijkheid Hoogvliet 公園及文化中心,以及於 2014 年威尼斯雙年展中為英國館策展。

Sam 曾於多家首屈一指的藝廊和博物館展出作品,包括紐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維也納MAK博物館及雙年展。他是《Icon》雜誌的特約編輯,亦於《藝術觀察》及 Dezeen 撰寫專欄。他亦時常參與各大機構的講座和活動,如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南岸中心和索恩博物館。Sam 現於芝加哥伊利諾大學擔任建築學教授,亦是耶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教授及建築聯盟學院夜校總監。

姚嘉珊

姚嘉珊

主策展人

建築師姚嘉珊為 ESKYIU 的創辦人之一,ESKYIU 乃一間駐於香港的多領域建築及研究設計工作室,積極從事整合文化、社區、藝術及科技等設計項目。她曾於 2009 年擔任由西九龍海濱舉辦的港深城市\ 建築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並策劃了 Value Factory 位於深圳的「Studio-X」項目。姚嘉珊與合夥人 Eric Schuldenfrei 二人曾以他們於威尼斯雙年展和紐約曼哈頓下城區文化協會發表的裝置項目榮獲「Architectural League Prize」;也曾以「Movement culture: installation for Ido Porta」及由巴塞爾藝術展贊助的作品「Ephemera」榮獲《Architectural Record》2014 年「設計先鋒(Design Vanguard)」稱號與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Design for Asia Award) 。他們共同編寫的著作包括《INSTANT 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as a Collective Process》和《Unitary Urbanism” in the book, High-Rise – Idea and Reality》。

姚嘉珊的作品和文章曾發表於《A/D》、《Domus 國際中文版》、《MIT’s thresholds》以及《Architectural Record》等出版物。她亦於 TEDxCUHK、設計營商周、UNESCO 論壇、哈佛大學 AsiaGSD 研討會等國際論壇平台上公開演講。她曾任教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帕森設計學院、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現為美國 AIA 建築學會成員、香港建築師學會附屬會員,並於過去八年間曾受任於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七年任期)和香港設計大使董事會。姚嘉珊現為信言設計大使的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旨於支持香港及大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創意研究。

顧問 / 工作坊合作夥伴

羅健中

羅健中

顧問

羅健中先生於倫敦大學巴特列特建築學院修讀建築。他是歐華爾顧問有限公司的董事和創始人,曾於香港、北京、上海、開普敦及倫敦工作。他是可持續發展研究機構 INTEGER 智慧和綠色有限公司董事。羅先生是香港若干社區機構的主席和衆多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古物諮詢委員會、香港政府能源諮詢委員會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發展委員會。

他現為藍屋城市保育和公衆參與項目籌委會主席,以及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發展委員會主席,也是社區主導的文化機構,非常香港基金會的策劃人和創始人。羅先生因其在建築領域的貢獻於 2013 年成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會員,並授勳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太平紳士。

連君婷

連君婷

顧問

連君婷的家族姓氏「連」的意思是「連接」,跟 Yuj 瑜伽梵語同義。對她來說,健康是源於與身心靈、與他人、與我們周圍的世界連接。

受到正念修習的啟發,教授瑜伽以外,她也創造感官體驗,和用故事方法,連結身心靈。nose hk,香。港 ── 感官漫步及 Courage Piece 項目,鼓勵大家開放感官,重新感受內在和外面的環境。較早前,她共同創辦的 The Pocket Parks Collective 名義推出,以藝術方式呈現以人為本的城市。她現職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駐校身心靈瑜伽導師,亦被《原來我》創意短篇紀錄片訪問。

黃國才

黃國才

顧問

黃國才博士在康奈爾大學學習建築,並獲得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藝術碩士學位和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的美術博士學位。他是藝術公民的創始成員,前藝術空間 Para Site 的策展人兼成員。他也是香港理工大學環境與室內設計學院的前助理教授。目前他是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評審員。他的研究主要是藝術家和設計師在社會政治中的作用。

黃國才博士的實驗藝術項目以研究人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空間。他認為成為一名藝術家就像是一個偵探,現在的研究是調查自我。他的移動三輪車項目「Wandering Homes」在 2008 年意大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展出。他也在香港維多利亞港展示他的浮動房屋「Paddling Home」。另外,他的移動雙層床「Sleepwalker」亦是 2010 年和 2012 年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重點作品。

黃英琦

黃英琦

顧問

黃英琦為跨界文化及教育倡議者、律師、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Make A Difference 創不同主席、Good Lab 創辦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

林綺妮

林綺妮

顧問

林綺妮具有超過 20 年的時裝及紡織設計教學經驗,除了規劃和開發全新學術課程外,亦專於工業及商業短期課程。

林綺妮帶領成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知專設創源」資料庫,通過多重物料應用為跨領域設計活動和知識交流提供平台。林綺妮近年的項目為開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多學科知識中心, 包括「零售體驗廊」和「時裝資料庫」。

Mark Blackwell

Mark Blackwell

顧問
創意總監 ,莫爾菲斯

Mark是屢獲國際殊榮的特許景觀設計師和皇家藝術學會會員,也是Morphis的創始合夥人。 他熱衷於把城市轉型,創造令人難忘的目的地,把它们轉化成為健康生活和慶祝生活的場所。

Mark對追求卓越的熱情,實現了富有遠見的、創新的和可持續的景觀設計解決方案,在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獲得多項殊榮,並屢次出现在國際雜誌、書籍和展覽的介绍。

他的著名作品遍布全球各地,從倫敦的公園到中東的混合用途開發以至亞洲的街景和文化景觀。

黃志恆

黃志恆

顧問

黃志恆是香港首屈一指的獨立當代藝術空間 Para Site 的創辦人之一,她亦是視覺藝術家、設計師及教育家。她修讀視覺藝術及景觀建築,作品揉合其藝術興趣,模糊視覺藝術及景觀建築之間的分野。

黃志恆曾多次於本地及國際博物館及雙年展展出其作品,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及上海雙年展。她是紐約 PS1 當代藝術中心、紐約 Bronx Museum of the Arts、瑞士 Ecole Cantonale d’Art du Valais (ECAV) 及挪威 Nordisk Kunstnarsenter Dalssesen 的駐場藝術家。她發展了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景觀建築課程,並積極教育未來設計師、景觀建築師及建築師。

徐伽

徐伽

顧問

徐伽是一位社會企業人,熱衷於社會創新和城市方案。他在3年前共同創立雲耕一族 (Rooftop Republic),該團隊已經改造了 40個城市閒置空間(共約40,000平方英尺),包括城市農場,綜合可食用景觀,室內園圃和農業科技項目等。

自2011年以來,徐伽也為各本地及海外機構在革新,設計思維和可持續發展等項目議題上擔任顧問,講師及導師。在展開創業之旅前,徐伽在中國,香港及新加坡累積了近20年的專業經驗,其中包括軍事和安全,供應鏈,業務發展和資產管理等。

袁漢昌

袁漢昌

顧問

袁漢昌現職於推動兒童遊戲權利的非牟利組織 – Playright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於 Playright 智樂服務期間,特別關注本地兒童遊樂場發展並積極倡議公眾和專業人仕了解兒童友善環境,共融遊樂場設計丶遊樂場安全及通達性。他過往負責的遊樂環境顧問工作包括: 遊樂場 @ 究丶設計丶評估丶安全檢查及專業培訓。自 2012 年,他專注策劃執行一系列推動共融遊樂空間發展的項目,包括定質及定量調查、遊樂大同培訓教育、共融遊樂空間概念設計比賽、展覽及小小遊樂場專員培育計畫 @ 屯門。並於 2016 年完成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支持出版的 ”共融遊樂空間指引” 撰寫工作。

魏華星

魏華星

顧問

魏華星為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為一家專注於社會企業的創業、孕育和投資的創投慈善機構,致力透過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商業方案解決社會問題,並啟發香港的社會創意文化。

在成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前,魏華星曾任香港一家上市科技公司的策略主管。他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並於 2013 年獲香港城市大學頒發榮譽院士。其他獎項包括 2014 年度《亞洲目標性經濟100 名》、2012 年度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以及 2011 年度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劉鳳霞

劉鳳霞

顧問

劉鳳霞的專業為美術館館長,現為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曾任職於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等,為藝術推廣辦事處及油街實現藝術空間的創館館長。

她亦曾策劃多項公共藝術項目,包括「樂坐其中」、「潮裝公園」、「藝綻公園」及「邂逅!老房子」等。劉鳳霞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哲學博士,研究中國外銷藝術,以及香港的公共及社群藝術,並曾於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 Philips 圖書館作訪問學人。

陳明昌

陳明昌

顧問

陳明昌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荃灣區康樂事務經理,負責審查和製定娛樂設施(包括公園和遊樂場)運營和管理的政策和指導方針。

他最近協助展示《城市藝裳計劃:樂坐其中》美化公園及花園座椅項目。

辛偉賢

辛偉賢

顧問

辛偉賢是香港建築師學會的註冊建築師。他於 2009 年加入建築署,現任建築署高級物業服務經理。

 

凌藝廉

凌藝廉

顧問

凌藝廉經常穿梭澳洲、亞洲、歐洲及北美作獨奏、樂團及室樂演出。他曾隨薛迪夫卡、朱拉納及諾斯學習,於德國國際現代合奏學院進修,並於瑞士琉森音樂節學院隨布萊茲學藝,亦是2005年羅馬布基音樂大賽得獎者。

凌藝廉曾是香港管弦樂團樂師及德國鳴聲弦樂團的首席中提琴,亦曾於德國現代合奏團及琉森節日弦樂團作客席演出。他自2008年起於香港發展,是香港創樂團的創辦人、藝術總監及中提琴手。他於201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新秀獎(音樂)」。

 

相片: ©Wing Shya

設計師學員

陳芷瑤 (香港)
建築與景觀

陳芷瑤 (香港)

陳芷瑤剛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碩士系。她的研究專注探索建築規章及發展商對香港住宅和公共空間的影響,同時也研究法規及設計中的小改變對生活空間產生的積極作用。她的設計作品曾於國際上發表和展出。陳芷瑤目前為香港大學的設計助教及 P&T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 的建築助理。她現時的作品包括為香港的公共機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同時她也在業界活躍於 BIM 應用。陳芷瑤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 。

曾偉俊 (香港)
建築與景觀

曾偉俊 (香港)

曾偉俊,香港註冊建築師,現為納研作室設計總監。他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課程,亦曾於香港、首爾及斯德哥爾摩的知名建築事務所工作。他的作品獲得多個獎項,並發表於多個設計比賽及刊物,其中包括贏得 2014 年度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

鄭雋 (香港)
建築與景觀

鄭雋 (香港)

鄭雋曾於曼徹斯特建築學院獲得建築學士學位,並獲得一級榮譽;其後於 2013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得建築碩士學位。在他整個職業生涯中,他都熱衷於研究建築的時間和永恆性以及其與不斷變化的環境之間的關係。他是 ACTEBITE 的其中一員,該研究和設計團隊對香港的文化復興感興趣。他最近的作品展出於 2018 年UABBHK – 都市主義\建築雙城雙年展,並探討未來如何使用北角一級歷史建築文物,國家劇院的情況。

葉希芃 (香港)
建築與景觀

葉希芃 (香港)

葉希芃在 2008 年於香港大學以傑出成績畢業並獲建築碩士學位。他堅信建築可用於探索和解決社會問題。於建築公司任職副總監同時,他積極參與各類建築比賽和社區活動,以此來探索建築、社區和環境之間的協同作用關係。他曾於 2015 至 2017 年間擔任香港建築師協會青年成員委員會的聯席主席,並為年輕的建築師組織了眾多聯繫社區、將「建築」推廣為改變香港的工具。他乃專注建築及城市規劃相關議題的組織 ArchiVision 的一員,也曾幫助香港建築中心組織了「我最喜歡的香港建築」活動並率領了一個赴日本的建築之旅。葉希芃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 。

蔡旻諾 (香港)
建築與景觀

蔡旻諾 (香港)

蔡旻諾於 2015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得建築碩士學位,其研究和設計始終強調香港的地方特色。自畢業以來,他曾在香港的一家建築公司工作,負責位於香港和澳門的商業大廈項目,自 2017 年起成為註冊建築師。他目前正在研究替代垂直綠化和開發微型綠色牆壁的設計。

吳然 (大灣區)
建築與景觀

吳然 (大灣區)

吳然是一位城市規劃師、設計師和策展人。她目前為 URBANUS 內 UPRD (URBANUS Program Research Design)的主要負責人和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助理策展人。吳然擁有 Berlage Institute 的建築學進修碩士學位,同時擔任香港大學建築碩士項目的助教。她曾以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設計師的身份在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成都和深圳工作,也曾在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做過研究工作。2011 至 2015 年間,她為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開幕周的會展和專題展覽擔任協調工作並身兼策展人。2016年,她擔任 London Design Biennale 中國展館的項目經理。吳然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

洪錦輝 (香港)
建築與景觀

洪錦輝 (香港)

洪錦輝是香港註冊建築師,也是 Minds Archgroup 的創始人。 2007 年,他於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畢業。執業於建築,公共家具和標牌構思,室內設計和展覽設計,洪錦輝熱衷於將創意和靈感設計解決方案變為現實。 他也熱衷於融合傳統和現代設計元素,並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

王守賢 (香港)
建築與景觀

王守賢 (香港)

王守賢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碩士,曾榮獲「最佳工作室項目獎」。他擁有建築學學士學位並副修綜合工商管理,其項目均被選入展覽。王守賢在讀書期間曾兩度獲得獎學金,分別為「The DLN Awards 2012」 和「L&O Travel Scholarship for Design Innovation 2011」。他的「Sometimes」計劃於 2014 年在香港時代廣場 Living Room Museum 設計大賽中勝出並於 2015 年 1 月建成。持有土木與結構工程學位的他一直將工程知識運用到設計中。王守賢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

崔亦伶 (香港)
建築與景觀

崔亦伶 (香港)

崔亦伶是英國註冊建築師,目前在香港執業。她於 2014 年獲得英國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文憑,並獲得諾丁漢大學工程碩士學位。她也聯合創辦了獨立建築研究小組 Entangle Landscapes,探索當代空間活動的觀念,並干預變化的迫切條件,以探索和擴大生活環境的潛力,實現更加一體化和可持續的發展。她的作品曾於 2013 年「The Divan」、2015「Urban Scene: Through the eyes of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及 2017 年都市主義\建築雙城雙年展上的「Urban Portrait of China」展出。

詹皓雲 (香港)
建築與景觀

詹皓雲 (香港)

於 2016 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環境與室內設計專業學士學位並獲頒 2016 年設計學院年度最佳展示獎之後,詹皓雲是目前於香港執業的室內和平面設計師。他曾在不同獲獎無數的國際建築師樓工作。他的工作涉及到眾多從中國、東南亞到中東的項目,主要包括初始設計到研究的階段。 憑藉對從總體規劃和混合用途開發項目,到商業和零售複雜項目設計的熱情,他的專業展示了強大的解決方案技能和策略。

麥朗 (香港)
平面與品牌設計

麥朗 (香港)

麥朗於 2013 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是香港的平面設計師。曾與可口可樂,Airbnb 和國際特赦組織等品牌合作,麥曾於不同設計獎項,當中包括法國「康城國際廣告節」雄獅獎、英國倫敦國際獎、亞洲創意節。他還曾在 Creative Review,AdAge 和 The New Yorker 等刊物上發表過文章。除以數碼設計為日常工作,麥朗於工餘時更會探索印刷和動態圖像。他想創造讓人們記憶的東西(在適當的情況下,並且出於正確的理由)。

黎偉傑 (香港)
平面與品牌設計

黎偉傑 (香港)

黎偉傑是一位多媒體設計師、藝術家和策展人。他畢業於倫敦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目前在 Open Quote Concept Store 擔任創意總監。他曾榮獲「DFA 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Hong Kong Young Design Talent Award)。他的作品「69°N 51°W」幾年前在格陵蘭極端的氣候中誕生。作品結合了對詞彙的想象、來自圖像的視覺刺激和音樂的感性體驗,為跨界作品典範。以增進社會對藝術的欣賞為使命,黎偉傑創辦了 Open Quote,讓藝術家們可在將其中向公眾展示他們的作品。隨著認知的普及,黎偉傑相信本地創作者可以無需擔心生計而更專注於藝術本身。黎偉傑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

陳韻淇 (香港)
工業及產品設計

陳韻淇 (香港)

陳韻淇於 2009 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她一直在探索可持續的社會設計,新的設計策略和藝術項目,以促進積極的社區和環境價值。在她最近的合作社區項目中,陳專注於加強當地公共空間,以促進不同社區內的有意義的互動,並解決環境問題。

曾首彥 (香港)
工業及產品設計

曾首彥 (香港)

曾首彥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 Design Engineering,是一位設計師和蠟燭匠,曾獲多個獎項包括「Asia Design Excellence Award 2012」、《透視雜誌》的「透視 40 驕子獎 2013」 和「DFA 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大獎優異獎2013」 。曾首彥於 2009 年在米蘭開設了自己第一個設計工作室 Atelier Poesia,回港後積極以 BeCandle 的名義創作並展出他的蠟工藝品和蠟燭。在全球銷售的 BeCandle 均有在主要設計展覽如意大利的 Salone del Mobile 和巴黎的 Maison et Objet 展出。受意大利家族企業的理念啟發下,他於 2017 年在香港西貢設立了一間工作室專門店。曾首彥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

吳泳雯 (香港)
工業及產品設計

吳泳雯 (香港)

吳泳雯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產品設計系,她利用設計挑戰大家對物件的一貫慣象及假設。在吳泳雯眼中,設計不僅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也是開放新思維和展開討論的關鍵。對人與物之間的互動著迷,她曾設計裝置、家具、照明燈飾、家居用品和時尚配飾。目前她擔任 THINKTHING工作室的產品設計師。她於 2014-2015年度入圍「My Toy Design Competition」決賽並在同年的香港智營禮品設計大獎中獲獎。吳泳雯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

傅李程 (大灣區)
新媒體與科技

傅李程 (大灣區)

傅李程探討了虛擬實境在教育和娛樂方面的應用。他是深圳大學環境藝術碩士畢業生。他的工作主要負責資訊科技在社會公益事業的運用。他於 2013 年創立了 Wing-Wheel Angel Network Technology Co,致力開發方便殘疾人士和長者使用的 EasyGo 無障礙旅遊應用程式,並於 2014 年獲頒發數碼港培育計劃的香港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傅李程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 。

陳曼霞 (香港)
寫作和評論

陳曼霞 (香港)

陳曼霞是香港大學的博士生,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建築學意義、建築翻譯和中國古典概念。她的論文題目是「十九世紀末到 1959 年通過翻譯構建中國特式的建築」。陳曼霞的著作包括《速寫建築:1949 年以來的中國建築寫作與創建》(East Slope Publishing, 2012) 和《Style: In Defence Of… Chinese Architecture》(Machine Books, 2017)。她亦有參與《Singapore Architect》和《Indesign Australia》的出版工作,同時為《Indesignlive》撰稿。 陳曼霞是首屆「未.共研社」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