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成員

主策展人及導師

張智強

張智強

香港導師

張智強(Gary Chang)是當今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領域裡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鍾情於能體現極致的適應性和敏感性的轉變式設計,作品著重空間的靈活性以及藝術與實用性之間的相互作用。在香港狹小的公寓環境中成長,激發他對如何將擠迫空間改造為最便利及有效率抱有持久的好奇心。自1994年他創辦EDGE 公司以來,創作了無數著名作品,包括長城腳下的公社「箱宅」、獲意大利ALESSI邀請參與Tea-set & Coffee Tower設計元素之「功夫」茶具,以及童年居所亦即他現在居住的「Domestic Transformer 」。

黃炳培

黃炳培

香港導師

黃炳培(又一山人/Stanley Wong)之藝術、設計、攝影及廣告作品屢獲國際獎項達六百多項,其藝術及設計作品過百次於香港、海外展出。

以「紅白藍」系列作品積極推動「正面香港」精神,2005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作品獲多間國際藝術館永久收藏,包括香港西九M+ 及倫敦V&A museum。曾獲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年度最佳藝術家獎 (視覺藝術)大獎及香港藝術館頒發之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

Elizabeth Diller

Elizabeth Diller

工作坊國際導師

Elizabeth Diller為Diller Scofidio + Renfro (DS+R)合伙創辦人。DS+R為一間跨界設計工作室,遊走於建築、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之間,國際項目包括由舊基建活化改造的高線公園林肯表演藝術中心重建計劃等。工作室的近年項目包括紐約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 Education Center及洛杉磯博物館The Broad等,正在進行的項目包括即將完工的紐約項目The Shed、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擴建翻新工作、中國天津茱莉亞學院、里約熱內盧Museum of Image & Sound,以及莫斯科Zaryadye Park等。Elizabeth為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得主,是建築界裡首為獲頒此殊榮的業界人士。她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建築)。

 

Photo by Abe Morell, courtesy of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Mimi Hoang

Mimi Hoang

國際導師

Mimi Hoang(AIA)為nARCHITECTS主設計師,並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及保育研究院擔任兼任助理教授。她與合伙人Eric Bunge共同創立nARCHITECTS,致力通過以概念推動、涉及社區參與並應用創新科技的作品,解決建築的當代問題。

nARCHITECTS歷年獲頒的獎項包括:‪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建築類別獎、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Andrew J. Thomson Award for Pioneering in Housing、多項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獎項、聯合紐約建築聯盟Emerging Voices,以及Canadian Professional Rome Prize。Mimi分別於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取得建築理學學士及建築學碩士。

 

相片: ©DanWonderly

Sam Jacob

Sam Jacob

國際導師

Sam Jacob為建築設計事務所Sam Jacob Studio的主設計師。成立Sam Jacob Studio之前,Sam為FAT Architecture的創辦總監,處理過多項國際知名的項目,包括卡迪夫BBC Drama Production Village、鹿特丹Heerlijkheid Hoogvliet公園及文化中心,以及於2014年威尼斯雙年展中為英國館策展。

Sam曾於多家首屈一指的藝廊和博物館展出作品,包括紐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維也納MAK博物館及雙年展。他是《Icon》雜誌的特約編輯,亦於《藝術觀察》及Dezeen撰寫專欄。他亦時常參與各大機構的講座和活動,如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南岸中心和索恩博物館。Sam現於芝加哥伊利諾大學擔任建築學教授,亦是耶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教授及建築聯盟學院夜校總監。

姚嘉珊

姚嘉珊

主策展人

建築師姚嘉珊(Marisa Yiu)為ESKYIU的創辦人之一,ESKYIU乃一間駐於香港的多領域建築及研究設計工作室,積極從事整合文化、社區、藝術及科技等設計項目。她曾於2009年擔任由西九龍海濱舉辦的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總策展人,並策劃了Value Factory位於深圳的「Studio-X」項目。姚嘉珊與合夥人Eric Schuldenfrei二人曾以他們於威尼斯雙年展和紐約曼哈頓下城區文化協會發表的裝置項目榮獲「Architectural League Prize」;也曾以「Movement culture: installation for Ido Porta」及由巴塞爾藝術展贊助的作品「Ephemera」榮獲《Architectural Record》2014年「設計先鋒(Design Vanguard)」稱號與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Design for Asia Award)。他們共同編寫的著作包括《INSTANT 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as a Collective Process》和《Unitary Urbanism” in the book, High-Rise – Idea and Reality》。

姚嘉珊的作品和文章曾發表於《A/D》、《Domus國際中文版》、《MIT’s thresholds》以及《Architectural Record》等出版物。她亦於TEDxCUHK、設計營商周、UNESCO論壇、哈佛大學AsiaGSD研討會等國際論壇平台上公開演講。她曾任教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帕森設計學院、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現為美國AIA建築學會成員、香港建築師學會附屬會員,並於過去八年間曾受任於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七年任期)和香港設計大使董事會。姚嘉珊現為信言設計大使的聯合創辦人及執行總監,旨於支持香港及大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創意研究。

顧問 / 工作坊合作夥伴

Eva Franch

Eva Franch

國際合作夥伴

Eva Franch為一名建築師、策展人、教育家和講師﹐專注於實驗性藝術和建築工作。她於2004年創立了個人事務所OOAA(Office of Architectural Affairs),並自2010年起擔任紐約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的主策展人及行政總監。Eva善於為建築創造另類的歷史和未來。

2014年,Eva的OfficeUS項目獲美國國務院挑選為2014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美國館的代表作品。Eva曾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及保育研究院、威尼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及萊斯大學建築學院任教。

Carlos Mínguez Carrasco

Carlos Mínguez Carrasco

國際合作夥伴

Carlos Mínguez Carrasco為紐約建築師及策展人,現於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擔任副策展人。他於2016年與After Belonging Agency合作出任奧斯陸建築三年展的主策展人,並於2014年擔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美國館「OfficeUS」的助理策展人。Carlos過去籌辦了範疇廣泛的展覽、活動和比賽,集中探討影響當代建築的迫切社會、文化及政治議題,包括「Interpretations」 (2010)、「BEING」 (2013)、「Letters to the Mayor」 (2014-17)以及「World Wide Storefront」平台 (2014)。

黃英琦

黃英琦

工作坊合作夥伴

黃英琦(Ada Wong)為跨界文化及教育倡議者、律師、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主席、Good Lab創辦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

Mimi Brown

Mimi Brown

工作坊合作夥伴
Mimi Brown是Spring工作室的創辦人。Spring工作室是一個以五年為期的非牟利藝術計劃,旨於實驗性地探討藝術家、觀眾及贊助人與藝術的關係。Mimi亦是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創樂團、Cate School及Signet Society董事會成員,並通過Spring工作室為多家機構提供場地及支持,包括Para Site藝術空間、M+/西九文化區、信言設計大使,以及鹿特丹Witte de With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Mimi從哈佛大學取得音樂創作及比較宗教文學士學位﹐並於史丹福大學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林綺妮

林綺妮

顧問

林綺妮(Elita Lam)具有超過20年的時裝及紡織設計教學經驗,除了規劃和開發全新學術課程外,亦專於工業及商業短期課程。

林綺妮帶領成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知專設創源」資料庫,通過多重物料應用為跨領域設計活動和知識交流提供平台。林綺妮近年的項目為開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多學科知識中心, 包括「零售體驗廊」和「時裝資料庫」。

Ethel Baraona Pohl

Ethel Baraona Pohl

顧問

Ethel Baraona Pohl.為評論家、作家及策展人,並為獨立研究工作室及出版社dpr-barcelona的聯合創辦人。dpr-barcelona的業務涵蓋建築、政治理論和社會環境。Ethel在2011-2016年年間擔任《Quaderns d’arquitectura i urbanisme》編輯,並是多家雜誌和刊物的特約撰稿人,其寫作作品曾收錄於《Open Source Architecture》(Thames and Hudson, 2015)、《Together! The New Architecture of the Collective》(Ruby Press, 2017)、《Volume》、《MAS Context》及《Uncube》等。她是《Adhocracy》的副策展人,展覽首展於伊斯坦堡設計雙年展2012,及後於紐約New Museum(2013年5月)和倫敦Lime Wharf(2013年夏季)展出。她亦是「Think Space」第三個計劃的策展人,並與César Reyes及Pelin Tan共同策展Onassis Cultural Centre的《Adhocracy ATHENS》展覽,也是巴塞隆拿UIC大學建築學院「Foros 2017」建築講座系列的總監。自2016年起,dpr-barcelona是「Future Architecture」(首個為建築博物館、建築節及建築製作者而設的泛歐洲平台)的平台會員。

魏華星

魏華星

顧問

魏華星(Francis Ngai)為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為一家專注於社會企業的創業、孕育和投資的創投慈善機構,致力透過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商業方案解決社會問題,並啟發香港的社會創意文化。

在成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前,魏華星曾任香港一家上市科技公司的策略主管。他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並於2013年獲香港城市大學頒發榮譽院士。其他奬項包括2014年度《亞洲目標性經濟100名》、2012年度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以及2011年度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James JJ Acuna

James JJ Acuna

顧問

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畢業後,James JJ Acuna 主要在亞洲和大中華地區負責商業及工作空間設計等項目達十多年 ,亦幫助客戶從室內設計中提升對生活品味的追求,並在2016年於香港及馬尼拉創立了 JJA / Bespoke Architecture (JJ/ABA)。James 希望藉着他的專業知識及其對全球主流設計和創意工業的觸覺,可以帶給現今重視生活品味及細節的客戶獨特定制的設計方案。James亦於今年獲得亞州著名設計雜誌《Perspective Magazine》的認可並頒發 “40 Under 40”獎項。

劉鳳霞

劉鳳霞

顧問

劉鳳霞的專業為美術館館長,現為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曾任職於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等,為藝術推廣辦事處及油街實現藝術空間的創館館長。她亦曾策劃多項公共藝術項目,包括「樂坐其中」、「潮裝公園」、「藝綻公園」及「邂逅!老房子」等。劉鳳霞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哲學博士,研究中國外銷藝術,以及香港的公共及社群藝術,並曾於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Philips圖書館作訪問學人。

余偉業

余偉業

顧問

余偉業(Ricky Yu)是跨國直銷公司香港區總經理,2009年他毅然辭職,創辦「要有光」,承包有心人的住宅單位,以較低價錢轉租予基層單親婦孺,他稱這些單位為「光房」。他強調,他們的工作不僅是扶貧:「一些為生活而拼搏的基層人士,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瘋狂的樓市。我們的工作,就是讓那些自力更新的人,有空間去找回生活的尊嚴和方向。」

2014年,余偉業向政府申請租用深井的一幅土地,這地原本是紗廠職工宿舍,紗廠結業後,土地由政府接管。余偉業獲城規會批准改變宿舍為租住房屋用途後,隨即展開翻新工程,2016年成功將這棟丟空多年的宿舍,變身成「光屋」。

由「光房」到「光屋」,余偉業希望在房屋市場和房屋福利以外,開拓一個新領域,他稱之為社會地產。

黃志恆

黃志恆

顧問

黃志恆是香港首屈一指的獨立當代藝術空間Para Site的創辦人之一,她亦是視覺藝術家、設計師及敎育家。她修讀視覺藝術及景觀建築,作品揉合其藝術興趣,模糊視覺藝術及景觀建築之間的分野。

黃志恆曾多次於本地及國際博物館及雙年展展出其作品﹐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及上海雙年展。他是紐約PS1當代藝術中心、紐約Bronx Museum of the Arts、瑞士Ecole Cantonale d’Art du Valais (ECAV)及挪威Nordisk Kunstnarsenter Dalssesen的駐場藝術家。

她發展了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景觀建築課程﹐並積極教育未來設計師、景觀建築師及建築師。

凌藝廉

凌藝廉

顧問

凌藝廉經常穿梭澳洲、亞洲、歐洲及北美作獨奏、樂團及室樂演出。他曾隨薛迪夫卡、朱拉納及諾斯學習,於德國國際現代合奏學院進修,並於瑞士琉森音樂節學院隨布萊茲學藝,亦是2005年羅馬布基音樂大賽得獎者。

凌藝廉曾是香港管弦樂團樂師及德國鳴聲弦樂團的首席中提琴,亦曾於德國現代合奏團及琉森節日弦樂團作客席演出。他自2008年起於香港發展,是香港創樂團的創辦人、藝術總監及中提琴手。他於2013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新秀獎(音樂)」。

相片: ©Wing Shya

設計師學員

王守賢(香港)
建築與景觀

王守賢(香港)

王守賢(Samuel Wong)為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碩士,曾榮獲「最佳工作室項目獎」。他擁有建築學學士學位並副修綜合工商管理,其項目均被選入展覽。王守賢在讀書期間曾兩度獲得獎學金,分別為「The DLN Awards 2012」 和「L&O Travel Scholarship for Design Innovation 2011」。他的「Sometimes」計劃於2014年在香港時代廣場 Living Room Museum 設計大賽中勝出並於2015年1月建成。持有土木與結構工程學位的他一直將工程知識運用到設計中。

吳然 (珠三角地區)
建築與景觀

吳然 (珠三角地區)

吳然(Wendy Wu)是一位城市規劃師、設計師和策展人。她目前為URBANUS 內UPRD (URBANUS Program Research Design)的主要負責人和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助理策展人。吳然擁有Berlage Institute的建築學進修碩士學位,同時擔任香港大學建築碩士項目的助教。她曾以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設計師的身份在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成都和深圳工作,也曾在深圳城市設計促進中心做過研究工作。2011至2015年間,她為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開幕周的會展和專題展覽擔任協調工作並身兼策展人。2016年,她擔任London Design Biennale中國展館的項目經理。

張梓卉 (香港)
建築與景觀

張梓卉 (香港)

張梓卉(Ffion Zhang)於201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獲景觀建築學碩士學位。身為一位景觀設計師,她自2011年便開始參與香港、法國、印度和中國大陸的景觀設計和研究項目。她的研究專注於可持續地促進社會及經濟層面上的策略性設計方案。她對後工業活化的研究項目於2013年在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展出並榮獲第十三屆亞洲設計獎銀獎(2016年)。

陳芷瑤(香港)
建築與景觀

陳芷瑤(香港)

陳芷瑤(Zoey Chan)剛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碩士系。她的研究專注探索建築規章及發展商對香港住宅和公共空間的影響,同時也研究法規及設計中的小改變對生活空間產生的積極作用。她的設計作品曾於國際上發表和展出。陳芷瑤目前為香港大學的設計助教及P&T Architects and Engineers Ltd的建築助理。她現時的作品包括為香港的公共機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同時她也在業界活躍於BIM應用。

葉希芃(香港)
建築與景觀

葉希芃(香港)

葉希芃(Stephen Ip)在2008年於香港大學以傑出成績畢業並獲建築碩士學位。他堅信建築可用於探索和解決社會問題。於建築公司任職副總監同時,他積極參與各類建築比賽和社區活動,以此來探索建築、社區和環境之間的協同作用關係。他曾於2015至2017年間擔任香港建築師協會青年成員委員會的聯席主席,並為年輕的建築師組織了眾多聯繫社區、將「建築」推廣為改變香港的工具。他乃專注建築及城市規劃相關議題的組織ArchiVision的一員,也曾幫助香港建築中心組織了「我最喜歡的香港建築」活動並率領了一個赴日本的建築之旅。

黎偉傑(香港)
平面與品牌設計

黎偉傑(香港)

黎偉傑(Ricky Lai)是一位多媒體設計師、藝術家和策展人。他畢業於倫敦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目前在Open Quote Concept Store擔任創意總監。他曾榮獲「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Hong Kong Young Design Talent Award)。他的作品「69°N 51°W」幾年前在格陵蘭極端的氣候中誕生。作品結合了對詞彙的想象、來自圖像的視覺刺激和音樂的感性體驗,為跨界作品典範。以增進社會對藝術的欣賞為使命,黎偉傑創辦了Open Quote,讓藝術家們可在將其中向公眾展示他們的作品。隨著認知的普及,黎偉傑相信本地創作者可以無需擔心生計而更專注於藝術本身。

黎銘謙(香港)
平面與品牌設計

黎銘謙(香港)

黎銘謙(DickWai Lai)為香港廣告公司的藝術總監,曾與Canon、CHANEL、Shiseido、city’super、Giordano、Philips等品牌合作。他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廣告設計系,並於2015理大設計年展榮獲優秀作品選 BEST OF SHOW。其他獎項包括Art Director Club Portfolio Night(2015)。他現時是Art Director Club會員,並熱衷於廣告創作。

吳泳雯 (香港)
工業及產品設計

吳泳雯 (香港)

吳泳雯(Vivian Ng)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產品設計系,她利用設計挑戰大家對物件的一貫慣象及假設。在吳泳雯眼中,設計不僅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也是開放新思維和展開討論的關鍵。對人與物之間的互動著迷,她曾設計裝置、家具、照明燈飾、家居用品和時尚配飾。目前她擔任THINKTHING工作室的產品設計師。她於2014-2015年度入圍「My Toy Design Competition」決賽並在同年的香港智營禮品設計大獎中獲獎。

曾首彥(香港)
工業及產品設計

曾首彥(香港)

曾首彥(Xavier Tsang)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Design Engineering,是一位設計師和蠟燭匠,曾獲多個獎項包括「Asia Design Excellence Award 2012」、《透視雜誌》的「透視40驕子獎 2013」 和「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大獎優異獎2013」 。曾首彥於2009年在米蘭開設了自己第一個設計工作室Atelier Poesia,回港後積極以BeCandle的名義創作並展出他的蠟工藝品和蠟燭。在全球銷售的BeCandle均有在主要設計展覽如意大利的Salone del Mobile和巴黎的Maison et Objet展出。受意大利家族企業的理念啟發下,他於2017年在香港西貢設立了一間工作室專門店。 

原田実(香港)
新媒體與科技

原田実(香港)

原田実(Cesar Jung-Harada)是一位居港的法日發明家、環保工作者及企業家。他是香港MakerBay(一個集合創作社群,並聚焦社會和環境議題的空間)的創辦人。他是TED的資深講師和Unreasonable at Sea項目的創辦人,並且是GOOD雜誌和IBM舉辦的「進步人物典範」獎及APEC Maker的得獎者,他亦曾於倫敦Goldsmiths University教授設計與環境碩士課程。。原田実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互動設計系,後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項目經理,以及在肯雅奈羅比iHub擔任工程主管。他亦帶領Open-H20 (前身為Open-Sailing)獲得奧地利ARS Electronica所頒發的「Next Idea」金獎與西班牙電訊基金的藝術與人工生命獎。

傅李程(珠三角地區)
新媒體與科技

傅李程(珠三角地區)

傅李程(Jose Fu)探討了虛擬實境在教育和娛樂方面的應用。他是深圳大學環境藝術碩士畢業生。他的工作主要負責資訊科技在社會公益事業的運用。他於2013年創立了Wing-Wheel Angel Network Technology Co,致力開發方便殘疾人士和長者使用的EasyGo無障礙旅遊應用程式,並於 2014年獲頒發數碼港培育計劃的香港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

陳曼霞(香港)
寫作和評論

陳曼霞(香港)

陳曼霞(Sylvia Chan)是香港大學的博士生,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建築學意義、建築翻譯和中國古典概念。她的論文題目是「十九世紀末到1959年通過翻譯構建中國特式的建築」。陳曼霞的著作包括《速寫建築:1949年以來的中國建築寫作與創建》(East Slope Publishing, 2012) 和《Style: In Defence Of… Chinese Architecture》(Machine Books, 2017)。她亦有參與《Singapore Architect 》和《Indesign Australia》的出版工作,同時為《Indesignlive》撰稿。